诗集古诗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诗

小诗(胡适诗歌)_

2021-09-09 17:03:20诗集古诗网首页
  声明:,,,

  声明:,,,。详情

  《小诗》是现代诗人胡适于1922年4月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短短的三句似乎是信手拈来,却揭示了一个隽永的哲理性问题:在一个开风气的时代,先驱者的努力,即使不那么成熟,也自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全诗委婉含蓄,内涵丰富。

  胡适于1922年3月4日与鲁迅会晤时,鲁迅因“深感现在创作文学的人太少”而劝胡适“多作文学”,当晚胡适在日记中表示:“我没有文学的野心,只有偶然的文学冲动。我这几年太忙了,往往把许多文学的冲动错过了,很是可惜。将来必要在这一方面努一点力,不要把我自己的事业丢了来替人家做不相干的事。”(《胡适的日记》)

  1922年4月10日,日记又写道:“近来‘小诗’之体,确有大好处。报上登的,虽有太滥的,但确有好的。启明译的这些诗,真可爱。我六年前在赫真江楼上,曾有一句诗‘高枫叶细当花看’,我硬把他凑成一首七绝。当日若用‘小诗’体,便不须那样苦凑了。今天在旅馆里,一时高兴,把这句诗做成一首‘小诗’。”(《胡适的日记》)这首诗作于1922年4月10日,可以推想,胡适在一个月后写这首《小诗》,大概是对自己的又一次文学冲动的捕捉。

  这首《小诗》,是胡适1922年4月在天津写下的,不知是何种原因,成为诗集筛选下的数十首诗中的一首,直至诗人逝世后才公开发表。

  或许,这应该是在春意萌动的时节。这样的时节“开得花还不多”,有些许初放的小花寂寞地开在树上。但在一个开风气的时代,先驱者的努力,即使还不成熟,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接下来,诗人笔锋突然一转:“且把这一树嫩黄的新叶/当作花看吧”,则是在警示中包容了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面对新生事物,总有人因为看不到鲜花盛开的烂漫景象而焦灼、甚至灰心。殊不知:今天的“嫩黄”就是明天的“翠绿”,今天的“新叶”就是明天的“粗枝”,而鲜花盛开的时节必然到来。更何况任何新生事物,都要经过一个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乃至完全成熟的过程。这是新生任何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这里,“且把”二字,既是贯通上下,又显示了诗人的豁达、从容和对未来的自信与期望。

  胡适在1921年12月曾写过一首《晨星篇——送叔永莎菲到南京》,其最末一段是:“在这欲去未去的夜色里,/独自造几颗小晨星;/虽没有多大的光明,/也使那早行的人高兴”,这几句话显然可以作为《小诗》的注脚。不过在艺术上两相比较,似乎还是《小诗》更含蓄,内涵更丰富一些。

  现代修辞学家沈谦:短短三行,信手拈来,透露了文坛开风气之先的心声。(《林语堂与萧伯纳·看文人的妙语生花》)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朱文华: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写“小诗”最早、且是最成功的当然要推冰心。胡适这首《小诗》的写作时间与冰心的《春水》交合,但晚于她的《繁星》。看来,胡适也尝试“小诗”,可能是受了冰心诗作的启迪。不过他的这首《小诗》还是有着他自己的特色。(《新诗鉴赏辞典》)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宏印:乍一看太过平淡,怎么能把叶子算做花呢?其实,把叶子算做花,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经验和心理期待中屡见不鲜,而且英文表示“叶子”的leaf一词,本身就可以当“花瓣”来解。或许留学美国多年的胡适之先生,正是借助英语的奥义才激发了诗兴也未可知。(《意象的萌发:新诗线]

  胡适(1891—1962),汉族,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人。现代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洪子诚 等编著.时间和旗 百年新诗选·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