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古诗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诗

诗歌的原创力来自不平凡的心(组图)

2021-10-19 13:23:58诗集古诗网首页
  全球化语境这个话题,我们无法逃避,无法挣脱

  全球化语境这个话题,我们无法逃避,无法挣脱。”“李白、杜甫的诗歌是最能体现原创力的典范。”

  5月28日,“中国诗集·全国诗人笔会”的重要活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诗歌的原创力研讨会在长江汇当代艺术中心举行。研讨会上,诗人和评论家们纷纷各抒己见,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诗歌该怎么走发表了看法。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同质化。”诗人秦巴子说道。

  重庆诗人董继平认为,好的诗歌,即使没有翻译,读者也能从字里行间领悟其诗意,并为之感动,这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诗意”。

  董继平告诉记者,国外很多诗人都能读懂陶渊明、杜甫、李白、王维的诗歌。这些中国古代诗人的创作手法,早已在世界范围内引发许多诗人的追捧。挪威著名诗人奥拉夫·豪格就终其一生,追寻陶渊明式的生活方式。他曾创作了一首名诗,就叫《陶潜》。在诗中,他充分想象了自己与陶潜相遇的情景。

  诗歌翻译家、诗人李笠谈到,中国古代诗歌早已具有全球化的特点。“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些诗句无论翻译成哪种语言,都会像用母语直接写出来一样。因为它们抵达了大地的深处,它们是星星和流水。”

  李笠表示,语言越自然越简洁,诗的品质就越卓尔不凡。“诗歌的原创力来自一颗不平凡的心,不平凡的心是诗歌原创力的马达。这样不平凡的心,屈原有、陶渊明有,李白、杜甫也有。他们的诗歌是最能体现原创力的典范。”

  重庆市作协党组书记王明凯认为,真正的原创力来自生活,即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领悟,“诗人通过诗歌与生活对话,与大地对话,与世界对话。”

  《作家》杂志主编、诗人宗仁发谈到,在全球化语境之下,故乡是当下的诗人们一个永恒的、持久的创作资源。“今天的人们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在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诗意的故乡正在消失,城市历史的记忆也不断被破坏。”

  “诗歌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倾注翻译者心血的文学创作。”5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诗人王家新对记者表示,中国的现代诗歌语言是在翻译中成型的,读诗无需把原著作为唯一典范。

  王家新既是诗人,也是诗歌译者。他翻译过叶芝、茨维塔耶娃等诗人的诗作,并将德国诗人保罗·策兰的作品译介到中国。他说,诗歌翻译就像是“认亲”,在翻译中,他得以更好地审视内心,观察时代。

  “中国现代诗的先驱们,往往集优秀的诗人与翻译家于一身。”王家新举例说,卞之琳、戴望舒、穆旦等杰出的现代诗人,都曾致力于外国诗歌的翻译。王家新认为,中国现代诗的语言就是在一次次这样的翻译过程中诞生的,译作的价值绝不比原著低。

  王家新的诗作《在山的那边》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一语文教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对诗歌教育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教中学生读诗歌,千万不能僵硬地分析,而是要多诵读、多体会,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的层面体会诗歌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