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古诗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美文

古代文学研究的思想境界

2021-10-31 03:12:05诗集古诗网首页
  编 者按:2013年11月23—24日,《文学评论》杂志社、《文学遗产》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了“古代文学研究:视野与方法”学术研讨会,数十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发言

  编 者按:2013年11月23—24日,《文学评论》杂志社、《文学遗产》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了“古代文学研究:视野与方法”学术研讨会,数十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发言。本刊就此议题,约请一些专家撰写笔谈,以供学界参考。

  “视野与方法”,是近年来学术界特别关注的两个线年代,我们特别关注“方法”问题。90年代以后,我们又将“视野”作为论题反复讨论。其实,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方法”与学术技巧相关联,而“视野”则与思想境界密切相关。

  过去,我们比较重视方法,以为方法改变,学术研究就会有较大的改观,于是设想了种种方案,也引进了种种方法,为此,还曾展开过种种有益的论争,也进行了种种学术实践。问题是,在方法的园地耕耘多年之后,我们发现,问题依然很多,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据权威部门统计,古典文学研究从业者已经多达三万人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是学位体、项目体培养起来的,而今又有优搏体在年轻的博士群体中十分流行,学术研究越来越匠气化。有的学者,平面克隆自己,越做越表面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读书越来越方便,而耐心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大家都渴望对前人有所超越,拥有优异的研究成果,有些学者却为此标新立异,贪多求快,成批制造著作。据主管部门统计,仅2013年全国出版物就已经多达四十一万种,其中堆积的所谓学术著作又有多少可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文学研究强调国际化,本意是增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但在现实中,有的研究者对西学不辨优劣,对本土文化缺乏自信,唯洋人马首是瞻,不仅对其作廉价的吹捧,甚至挟洋人自重,自己也模拟洋腔洋调,自以为高明。还有两种极端倾向,或自命为文化精英,躲进书斋,沉湎于个人的研究想象,故作高深,追求所谓纯粹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或有意无意地误读经典,追求商业炒作,扭曲文学价值,将严肃的学术研究变成娱宾媚俗的工具,迎合当前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浮躁风气。

  上述种种不正常的现象,如果仅从学术方法上寻求原因,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究其根本,还是我们的思想境界出现了问题。部分学者过于看重自我,过于关注自己的学术小圈子,而忘却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从事学术研究?

  这就要求我们要反思文学史研究的目的问题。萨特就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对于饥饿的人们来说,文学能顶什么用呢?”其实,还可以扩大一点说,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于饥饿的人们来说,能有什么现实的用处呢?如果是现实的理解,确实没有任何用处。但是人文科学的研究,最终体现在对于人的终极关怀和探索。清代学术史上有汉学、宋学之争,而在汉学内部,又有吴派与皖派之争。我曾写过《段玉裁卷入的两次学术论争及其他》①,最终归结到学术研究的目的以及由此决定的方法上来。从学术层面看,论争的焦点只是一字之差,而在这背后,似乎又涉及古籍校勘原则的根本分歧。段玉裁等人认为“照本改字”并不难,难的是断定“立说之是非”,也就是作者“所言之义理”。由义理而推断古籍底本之是非,不失为校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就是后来陈垣先生归纳的所谓“理校”。段、王之学最为后人推崇的,往往在这里。而顾千里则强调“不校之校”,宁可保持古籍原貌,也不要轻易改动文字。顾千里为惠氏学,信家法,尚古训,恪守汉人做法。而段玉裁为戴氏学,认为汉儒训诂有师承,有时亦有附会,他们从事文字训诂和典章制度的研究,最终的目的还在义理的探究。这义理的背后,是人。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詹姆斯·哈威·鲁滨孙(James Harvey Robinson)《新史学》认为,历史的范围非常之大,历史的功能,主要是为了了解我们自己以及人类的问题和前景。“历史可以满足我们的幻想,可以满足我们急切的或闲散的好奇心,也可以检验我们的记忆力。……但是历史还有一件应做而尚未做到的事情,那就是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我们的同类,以及人类的种种问题和前景。这是历史最主要的功用,但一般人们所最忽略的恰恰就是历史所产生的这种最大效用。”②

  回顾学术史,我们还发现,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的实现,最终取决于研究者的思想境界。如果把学术研究仅仅视为满足好奇心,或者是为了稻粱谋,追求在小圈子内分享的文学研究,那是没有生命力的。其结果必然会使理想缺位,自我边缘,与现实社会,与人民大众越来越远,就走不出徘徊的困局。真正优秀的研究工作者,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刻地理解人民大众的理想和追求,密切地关注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把自己的研究工作与人民大众的需要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发展的生机,才能提升学术的品位。20世纪30年代,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在法国留学时,看到祖国的危难,在悲痛里“起了应该怎样去挽救祖国的危亡的思念”,为人民留下了不朽的音乐作品。九一八事变之后,著名学者姜亮夫先生思想受到强烈冲击,异常激愤,于是决定从“民族性”、“民族文化特点”入手,探索“民族贡献与今后出路”,于是发表《殷夏民族考》,首次提出“龙”图腾命题。此后,众多学者不断接力,将龙图腾与实现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救国”的理想联系起来,发出时代的最强音。正是由于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他们拓宽视野,获得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他们的研究成果本身也具有了深刻的人民性和现实感,真正发挥出启迪民心、凝聚力量的作用。这是前辈学者留给我们的最深刻的精神启迪。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九大声呼吁文章必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今天,我们确实应当认真地想一想当代学者的使命是什么,这个时代的主题是什么,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做学问,题目可以有大有小,但是,必须要有宽广通透的学术视野和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境界。否则,我们的学术只能越做越技术化,而缺少人文情怀;越来越脱离社会,而引起人们对于文学研究的误解乃至排斥。由此看来,解决研究者的思想境界问题,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应当认识到,文学研究在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不可或替的潜在作用,是提高全社会文学艺术欣赏品位、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研究又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人心工程。为此,文学研究工作者要勇于承担使命,不断探索新形式、解决新问题、凝聚新思想,真正拿出让人民满意的学术成果,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文学研究的本质意义和长远价值。

  在靖王府诗会中,范闲以一首杜甫的《登高》独拔头筹,一时在京城声名鹊起,成为第一才子。那么范闲为何在上万首诗词中独选中杜甫这一首当自己成名作呢,这首词有何独到之处?

  10句经典惜时名言,珍惜时光,大好青春莫辜负。1.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出自三国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穷无尽,人的生命却像朝霞那样短促。2. 百年那得更百年,今日还须爱今日。

  《一剪梅》是宋词中很常见的小令词牌,因其格式颇为规整,历代词人大多都绘以此词牌作词,其中也不乏一些名句。譬如辛弃疾的“ 杯且从容,歌且从容”,唐伯虎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等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禅诗是非常受诗词爱好者喜欢的一类诗作。这种类型的诗歌,或融进佛理,充满哲理和智慧,启人心智;或反映僧人或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以表现澄静圣洁的禅意和心境为特色,给人一种淡泊从容,静谧

  相比于所有的一见钟情与白头到老,可能爱而不得,才是很多人感情的主旋律。大多人的感情,都是悲伤的主旋律,可是几乎所有的人,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都会遇到属于自己的感情。人生最怕什么都想计较,却又什

  爷爷的告诫:做人,莫要在这三件事上卑微,不然会被人瞧不起。人在世间,烦扰之事必不可少。但如何应对眼前的繁琐小事却要仔细斟酌,毕竟眼前之所有只是暂时的,要想在一个圈子中混得风生水起就得万分努力,

  人们时常打趣中年男人: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小烧虽好鹿茸贵,韭菜腰花多实惠。中年男人肩上担子最重,上有高堂悲白发,下有子女未成年,内里覆盖伤,脸上挂着笑。要让父母放心,让老婆安心,让

  著名作家塞缪尔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我们皱着眉头看它,它也会皱着眉头看你;我们笑着对它,它也会笑着看你。毫无疑问,情绪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在我们不开心的时候,不管是去玩还是去学习,我们都会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这是小说《摆渡人》里的一句话,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灵魂叩问。什么是摆渡人?顾名思义,就是在码头摆渡的船夫,用船将河岸这边的人送到河对岸。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