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古诗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集

现代诗歌

2021-09-07 13:28:44诗集古诗网首页
  现代诗歌以新诗为标志

  现代诗歌以新诗为标志。新诗在岭南的出现,从时间上说并不太迟,但其规模及影响远不及当时的北平和上海。岭南新诗从传统上看,是继承了“诗界革命”的精神,并在外国新诗的感召下出现的;而从新文化运动的角度看,它虽有自己的特色与贡献,但总的还是在北平和上海这两个新文化中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广东省会学生联合会月报》在1918年10月创刊号上发表了《暴风歌》、《演讲队员回省欢迎歌》等6首白话新诗,这是岭南最早发表的新诗。随后,新诗的创作和出版很快发展起来。当时的刊物如《南风》、《劳动与妇女》、《光明》、《新海丰》等,也纷纷发表白话新诗。据不完全统计,自1917年到1921年 5年间,以各种形式发表的新诗达360多首,新诗在岭南已取得优势的地位。

  早期的岭南新诗,是在广东反帝封建的大革命形势下出现的,诗歌首先被用来宣传革命,很多新诗诗人本身就是革命者,如朱执信、彭湃、阮啸仙、郑志云、李国珍等。这些诗歌,有的表现“劳工神圣”、“人道主义”这“五四”初期的两大主题,有的反映广东的革命精神风貌、描述广东的革命斗争形势,充分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革命的宗旨:“和敌人决战疆场”,“把胜利的红旗,竖在这光明的世界上”是革命大众的呼声:“田仔耕田耕到死,田公在厝食白米”是对农村剥削制度的揭露:“农工共携手,推翻旧制度”是革命的方式和目的。这一时期岭南新诗的特点是诗歌的社会政治意义远远超出它在艺术上的审美价值。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影响,岭南新诗的创作逐渐成熟,其文化内涵也日见丰富,有不少作者成为中国新诗坛著名人物,为中国新诗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李金发(1900—1976年),又名遇安、淑良。梅县人。现代著名诗人。1919年留学法国学习雕塑,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开始新诗的写作。创作活动开始于1920年,一生出版诗集4部。加上未结集出版的,共写诗460余首。1925年出版的《微雨》是他的代表作。《弃妇》是发表于《语丝》上的名作,描写一个被遗弃的妇女,披着乱发,走在荒野,内心孤独悲苦:“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其诗多哀叹人生的艰辛,往往显得抑郁凄凉、消沉颓废。他所崇尚的象征主义创作方法,讲究暗示,追求意境的契合,重视刹那间的幻觉,用笔多省略跳跃,语言晦涩、欧化,颇为费解。《有感》写道:“如残叶溅/ 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函是/死神唇边/的笑。半死的月下/载钦载歌,裂喉的音/随北风飘散。吁!抚慰你所爱的去。开你户牖/使其羞怯/征尘蒙其/可爱之眼了。此是生命/之羞怯/与愤怒么?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函是/死神唇边/的笑。”李金发是将法国象征派手法介绍到中国,并将其融进中国诗坛的第一人,成为中国象征诗派的代表。

  梁宗岱(1903—1983年),新会县人,岭南现代诗坛最早崛起的诗人。受歌德、拜伦、雪莱等浪漫主义诗人和波特莱尔、瓦雷里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深。 1921年起在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诗作;1924年在上海出版诗集《晚祷》,这是岭南诗坛的第一本新诗集;被誉为“才华横溢的南国诗人”。他认为诗是“自我最高的表现”,是“全人格最纯粹的结晶”;诗的象征之理是“契合”,是物我相融,含蓄无限。《晚祷》基本是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成的,如以翠竹上的晨露象征悲苦的泪珠,以白莲在碧池中碎落暗示爱情失意的痛苦等,显得既含蓄又自然,体现出一种新的美学追求。《暮》写道:“像老尼一般,黄昏/又从苍古的修道院/暗淡地迟迟地行近了。”梁宗岱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诗歌理论家,在其诗歌创作中,他是自己诗歌理论的忠实实践者。

  “五四”运动宣告中国无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也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放射出光芒。岭南诗坛向无产阶级革命诗歌创作迈出第一步的诗人,较具代表性的有洪灵菲、冯铿、黄药眠、冯宪章等,他们的诗作,表现出对革命的忠贞,感情亢奋,风格雄浑,以其独特的声势,汇进当时的革命政治抒情诗潮流。

  冯铿(1907—1931年),潮州人,“左联”五烈士之一,现代女作家。主要成就是小说,但诗歌创作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早期作品多是抒情小诗,主要表达对自然景物的感怀和追求光明的理想,表现出对黑暗社会现实和封建思想枷锁的反抗;有些政治抒情诗直接描写革命和工人生活,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晨光辐照的曙天时分》描写工人在黑暗的工场做工,“幸福是受人的动夺”,但是,他们终将觉悟,去创造美好的明天:“我们有血汗,我们也气力,我们将努力着些新的贡献。在这晨光辐照的曙天时分,便是我们努力的新的开场!”

  冯宪章(1908—1931年),兴宁人,太阳社的重要诗人,“左联”成员。早期的诗作热情奔放,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后来投身革命,成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诗人。在《赠友》(之三)中他充满鼓动性地呼吁:“年青的朋友,前去!去把红旗高举,去,去把一般的人民唤起,置一切恶魔于死地!”这种革命豪情,在的重压下,更显得难难可贵。

  三十年代初,现代派成为中国诗坛的“一时之风尚”(孙作云:《论“现代派”诗》),他们执著地追求艺术美。岭南诗坛中,林英强、陈江帆、侯汝华、李心若、柳木下等,在现代派的旗帜下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林英强,梅县人。他认为“新诗的创作”应注重“雕琢”和“奥秘”两方面,并在写作中进行了尝试。他的诗在追求意境上颇见功夫,但也有不少诗作艰深晦涩,影响了诗意的发挥。侯汝华,梅县人。“诗风独特,才力浑厚”,诗作注重意境的渲染,创造一种回荡的旋律,如《雨巷》、《天和海》等等。陈江帆,梅县人。诗作重视意象的表现,善于通过一些微妙的、瞬间的感受去描画事物的面貌或图景。1935年出版的诗集《南国风》描画南国风物,富有岭南文化的独特内涵。

  抗日战争爆发后,深重的民族灾难和可歌可泣的抗敌斗争使诗人们注意力转移到社会现实上来,诗坛也涌现出一批现实主义诗人。他们主张“捉住现实”,要有“歌唱新世纪的意识”,用“俗言俚语”入诗,让诗歌“成为大众的歌调”。岭南诗人蒲风、黄药眠、阮章竞等是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诗人。

  蒲风(1911—1942年),原名黄日华,梅县人。第一部诗集《茫茫夜》出版于1934年。长诗《六月流火》共24章,1800行,是“在中国它尚未有足供前车的姐妹”情况下写成的,因此也具有时代的代表性,可算是中国新诗的第一首抒情叙事长诗。郭沫若在谈到这首诗时说它“虽无主角,但也有革命情调做焦点”,准确地指出这首长诗直接描写革命斗争、表现坚定的革命热情这一主题。蒲风的后期作品,有不少反映抗日救亡斗争的,如诗集《钢铁的歌唱》喊出了心声: “我不问被残杀了多少东北同胞,我要问热血中国男儿还有多少?”呼吁同胞“迎着敌人的炮弹,光速般地,我们杀上前!”蒲风的诗,刚健质朴,热情粗犷,气势磅礴。直面现实的创作态度,对当时诗坛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黄药眠(1903—1987年),梅县人。早年受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等作品影响,开始新诗创作,在大革命、十年内战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个不同时期,均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问世。《潮城之夜》是他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早期作品较注重反映社会生活,《黄花岗和秋风暮雨》抒写黄花岗英烈们的反清革命斗争,是当时岭南最长的一首抒情诗。长诗《桂林的撤退》是一部史诗性长诗,全面描写“桂林溃退”的黑暗、动荡和悲惨画面。全诗29章,共2500多行,采取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对的腐败无能进行了彻底的揭露,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阮章竞,1914年生于中山县。抗日战争时期开始诗歌创作,1947年出版诗集《圈套》。代表作长篇叙事诗《漳河水》发表于1949年春,被认为是继《王贵与李香香》之后中国新诗在民族化、大众化发展道路的又一重大收获。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前夕,岭南诗人在全国诗坛较活跃的还有陈芦荻、黄宁婴、陈残云、李育中、楼栖、鸥外鸥、雷石榆、何芷、野曼等,他们的创作不仅丰富了岭南诗坛,对全国诗坛也有一定的贡献。

  主办: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协办: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承办:南方新闻网